金門
是我覺得台灣人應該都要來這裡走一回的地方
也許觀光開放後商業化的氣息比以往濃厚
但相較於台灣本島 這裡還算是個樸實可愛的地方啦

金門分為大金門跟小金門 一共有五個鄉  有許多戰爭的遺蹟與金門人討生活的艱辛
這些點點滴滴都有規劃在觀光行程中讓旅客去體會 也許不那麼精緻 但是可以感受維護的用心

夏天去金門 除了用熱烘烘 我實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形容詞
太陽很烈 但是不會悶 因為只有自己的汗是濕的 空氣裡沒有太多的水分
(金門的雨量約一年1000 mm 可是太陽蒸發量是1600 mm 所以靜止不動的話 汗一下就乾了)
偶爾會飄來幾絲白雲與一陣涼風 所以撐把傘還可以在散步個半小時沒問題


這是金門遊客中心的一角 小花在發什麼神經呀???

噗哈哈^^~這一區是在介紹金門生態 這裡模擬的是水面下的世界 所以會有鳥嘴伸進水中抓魚吃的畫面
每到一個景點 我跟洋叔叔都很忙 因為我們要蓋三本319微笑鄉鎮的小冊子&自己的明信片


坑道是金門戰地地下化獨特的產物~是阿兵哥們流血流汗鑿出來的
由於金門物資不充裕 所以補給後送都由台灣本島搭船過來 為了避開襲擊 所以才鑿了坑道連結到山後讓運補船停泊
站在坑道外只覺得熱 小小的指示牌還讓我覺得坑道該不會是僅容人懸深的窄巷吧!?

沒想到一進入坑道是一陣透心涼 (不是從腳底涼起來的那種)
而且坑道好大喔~(豬頭花 坑道不大怎麼運補給 )

開放後配上一些燈光 還有點浪漫的感覺說......

金門人不用當兵 可是每個人不論男女都是自衛隊的成員
自衛隊每人每年要鑿坑道六公尺 是連接自家與防空洞的民間通道 這種的就真的很狹窄
走在民間坑道就很有風雨欲來的蕭瑟感...     

莒光樓  紅通通的建築十分的醒目 聽說這也是它在戰爭的猛烈砲火下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因為金門不是紅土就是樹木 設備都儘量的地下化了 所以敵人就以莒光樓為準當座標原點來標定炮彈的目標
(這個電話亭很可愛吧)
戰爭中往來最多的就是砲彈 從會傷人的炸彈到擾軍心的文宣彈 共有數十萬顆之譜(嚇米...)
所以金門另一個特產就是砲彈刀~一枚砲彈可以做六十把刀喔~
作法就是把切割下來的砲彈碎片敲平敲薄  煉燒切一刀再把切出來的細條拉直成刀柄 匏光後就可以啦!



炮彈的材時是高密度的鋼 所以非常堅固耐用 唯一的缺點是會生鏽...


除了跟戰爭有關的古蹟保存 還有許多閩南建築文化  
金門的資源有限 所以許多年輕人都往海外發展 尤其是新加坡印尼等南洋一帶都有金門人出外打拼 稱做"落番" (用台語喔)  離鄉背井的多是男人  女人則在家守著小孩家園  團結的金門人如果在海外有賺錢寄回家 都會撥出一部分的金額作為公家的基金  用來蓋學堂教育下一代  下面的照片就是黃氏學堂


賺很多錢的就會回金門蓋"番仔樓"


或修繕家裡的房子 屋頂兩邊翹翹的是"燕尾"


側邊圓圓彎彎的屋脊稱為"馬背"  這些都是民宿 是可以登記住宿的唷!!!


金門沿岸是細細的沙岸 傍晚退潮的時候去海邊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譬如說 耍浪漫  挖海貝


這些海貝是活的喔 把他們立在沙子裡  沒一會大家都爭先恐後的伸出舌頭往沙子裡鑽 一下子就通通不見了


金門真是個特別的地方 
這次玩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穫  總是有人說我的台語怪腔怪調 還有人說我說台語像在說英文  
齁齁  真相終於大白 我發現我的台語是 金  門 腔   
哇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ta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